留学说 /  海外生活 /  正文

关注留学说微信公众号

新加坡的虎妈式教育,跟中国有的一拼!

原文作者  Allen Su_   |   发布时间  2016-01-19   | 浏览次数  4507

分享到:

《虎妈猫爸》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学前教育、择校、学区房、隔代疼等社会热点,直击现今教育中的观念冲突和矛盾,引发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赵薇阔别电视荧屏7年之后华丽回归,与暖男佟大为三度合作,演绎虎妈猫爸的婚姻百味及奇趣育儿经,两人组成完美CP引发了全民热议与追捧。  

 

中国家长的典型做法是迫使孩子在学校取得最好的成绩,因为学业优异反映出父母的称职。他们确保孩子上精英学校以取得最好的成绩。他们不停地唠叨,让孩子将来当律师、医生,或者经商、从事金融业。家长们说,这些“实用”的职业收入高,受人尊敬,可以提高你的社会地位。  


  

 

这种名声由于以“虎妈”著称的美籍华人蔡美儿而变得深入人心。“虎妈”这个称呼说明了一切。在《虎妈的战歌》一书中,蔡美儿声称“中国父母的传统教育手段”优于西方做法,因为严格的纪律是迫使孩子取得最佳成绩的最好方式。  

 

同样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也在之前狠狠的火了一把,它不仅在国内收视口碑俱佳,现在还红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可不是吗?新加坡的父母也是”怕输“出名的,为了孩子的教育,买学区房, 上辅导课,甚至为学校做义工的大有人在,以及,去年颇为轰动的土豪家长委员会包地铁,接送全校师生和家长去为比赛助威!那只是一个中学的学生家长委员会啊!  

引发中西方教育论战“新加坡观众也对剧情感同身受”  

《虎妈猫爸》的创作灵感来自《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是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在2011年她所撰写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中,代表着“中式教育”的严苛的虎妈式教育方式一经问世,就备受争议,也引发了中式教育与欧美教育观点的论战。而这两种教育方式也正是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所集中探讨的问题,因此,该剧在海外播出后也引发了强烈共鸣,并一度引发甚为激烈的教育大讨论。  

 

新加坡Toggle网站认为,该剧在新加坡取得良好收视率的最重要原因是,电视剧情让新加坡的父母也产生了共鸣,“截至目前,该剧真实地反映了在竞争文化影响下父母在子女教育上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不只发生在中国,同样发生在大多数亚洲国家。”  


此外,还有报道指出:“新加坡观众对剧情感同身受。新加坡父母的一个特点是‘怕输’,这个词常被拿来形容新加坡人处处怕落后的心理。新加坡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甚至有一个kiasuparents.com(怕输父母)的家长论坛,很多父母在那里交流心得。”  

 

热点还原  

英华自主学校的3000名师生今天下午浩浩荡荡乘坐由校方“包下”的地铁,前往新的国家体育场为球队打气。  

 

2014年8月26日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是全国校际总决赛,这场橄榄球比赛是第一次在体育城举行。由于不少学生与校友期待在这个新地标观赏球赛,校方特地向地铁公司SMRT租用5列地铁,让3000名师生分批乘坐环线列车前往体育城。  


 

小编感慨:土豪家长委员会包地铁接送全校师生和家长去为比赛助威!那只是一个中学的学生家长委员会啊!有钱!任性!  


Kia Su 怕输  

跟中国人一样,新加坡人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诲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  

 

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 su”,是“怕输”的福建话发音,当地人也时常自嘲自己处处怕输,他们甚至有一个家长论坛叫做“怕输父母”,家长们时常在论坛上分享教育资讯。因此没有课的下午,许多孩子们会被送去辅导班上课。本地开设的辅导班非常之多,在居民区,如果你打开信箱,一半的纸张是各种辅导班的广告,科目和价格均明码标示。  

 

“本地学生去上辅导班的很多,我们从国内过来的人都体验过小时候上学的辛苦,不想再让孩子那么累,所以我只送女儿去了一个英文写作班”,周女士说,“关键是,她的好朋友们都在那个班上,虽然她自己也说没觉得辅导有多大的作用,但让她退出她也不太愿意。”  


曾经有个教授说,只有怕输才不会输。当时觉得哇真有道理,后来觉得怕输就会越来越输不起,结果越来越容易输。  

新加坡kiasu的表现有:  

1.爱排队,这个前面也讲了。新的iPhone上市,麦当劳卖玩具,ezlink限量版,新的H&M开店等等都可以引发长长的队伍。以及爱折扣,喜欢卖场。随便什么东西,只要50%off一打出来基本上就会有很多人围观。  

 

2. 除了地铁还没到站就抢着上下车之外,公交车也是这样,往往过了一站刚刚又开始行驶,就有人围在了车门口准备下车了。   


3. 在学校里,为了绩点放弃想学的课是再正常不过了,虽然这个现象哪里都有。上课老师在开玩笑扯淡讲废话的时候也能看见一堆人在讲义上狂记笔记,生怕漏掉一句话一样。讲义上好多好多字但是关键就那么几个单词。感觉老师在上面讲,下面的同学就像在听写。   

虎妈战歌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在书中她的女儿们连狗都不如)的故事。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这本书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作者,蔡美儿(Amy Chua),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 19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毕业后她供职于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她撰写并出版的《火炉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2003)和《帝国岁月》(Day of Empire,2007)两本畅销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译为中、法、意、日、韩和芬兰、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多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蔡美儿经常在CNN等美国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上担任嘉宾,此外,她还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金融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刊物撰写文章。 

《虎妈战歌》的中文版改名为《我在美国做妈妈》  

2011年1月,一位华裔妈妈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华人母亲再胜一筹》的文章,文中指出华人家庭的严厉管教让孩子在美国表现杰出,而两方父母则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口实下放弃而来自己的责任,在媒体事业蓬勃发张的今天,此事件迅速穿红,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的大论战。  


国式的虎妈教育并不是今天才有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 这种教育习惯和模式的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根源和历史基础。而如今发达的传播媒体和日趋激烈的成长竞争使得这个现象让更多的人注意。其实虎妈就在我们身边,也可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虎妈的角色。我们自己是经历者也是执行者,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非常客观的看待和思考。  


当小编整理完有关“虎妈”的种种资料后,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今天的发言:“爱的规则,自由的尺度”,我想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在教育上坚持了这样的观点,不论是中式虎妈,还是美式自由,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读者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新加坡式虎妈的成功饥渴症  

最近,妻子与一位女士聊天,得知她孩子和我们的女儿一样都在上小二。那位女士眼睛一亮,马上打听起我女儿的成绩。当然,她所关心的并不是我女儿考得怎样,而是要告诉我们她女儿有多优秀。她非常得意地说,她女儿最近的测验,只有一门丢了0.5分,用她的原话,就是“狠狠地抽了女儿几个耳光,让她罚站面壁思过”。  


从她嘴里还得知,每月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的花费都要上千元。至于电视节目,更是一个逢年过节才能偶然一看的奢侈享受。不过,在言语间她也流露出一丝忧虑。就是以前每次揍孩子时,她女儿还会哭、反抗。而现在无论怎么打,小女孩都闷闷地一动不动,有时还用冷冷幽幽的眼神望着她。  


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碰到,以前女儿上幼稚园(幼儿园)时,某老师曾委婉地告诉我全班的孩子中我们家是唯一没上补习班的,言语之中颇有怪罪之意。到了小学阶段也是如此,女儿有一次也颇为失落地说,好多同学周末都会去上课。我赶紧追问你是不是也想去,她想想不能睡懒觉、出去玩耍以及看动画片,就赶紧摇头说不要。  


最近,新加坡也在热播中国电视剧《虎妈猫爸》,其创作灵感据说是来自耶鲁大学法学院蔡美儿教授严苛但“成功” 的育儿经。大体准则其实也被世界各地诸多华人父母所采用:即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父母的经验是对的,所以有权做出抉择。有意思的是,这些习惯于体罚孩子的人,其自身经历往往是一个原因,并且也是他们将之合理化的根据。   


像蔡氏就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她小时也曾被父亲用闽南话骂为“垃圾”,所以蔡氏自已有次“公共聚餐时”就当众痛骂女儿是“垃圾”。无疑这当场就引起了公愤。但蔡氏自已,我相信很多人也都会将之解释为文化差异,而缺乏惭愧之心。那位女士体罚孩子的理由就是祖辈都是这样打骂孩子的。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更何况在新加坡,教育尤其是文凭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根据本地人力部的数据,可以看到有无大学学位之间年薪的巨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往往会持续一生。所以即使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实经济收益的巨大落差,更别提在身份、地位等隐形要素方面的差异,都使得新加坡父母更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并且为此目的而不遗余力。  

 


对成功的饥渴本身并无问题,它甚至是一个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如果强加在他人包括孩子的身上,并且以粗暴的方式进行,这未必会得出想要的结果,也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更何况对我而言,孩子的正直、幸福与心灵自由远比经济或社会地位上的成功更为重要。如果我的孩子以后成为一位人人羡慕、有钱有地位,但很强势、缺乏同情心,也身心疲累、幸福感很低的人,那我宁愿她成为一位心地温和、生活平淡而幸福,但庸庸碌碌的俗人。  


我们认识的那位女士,她不过是新加坡普罗大众中的一员,夫妻二人的收入甚至达不到平均线,却梦想着孩子能在未来实现自已曾经破灭的出人头地的梦想,并用自已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实在是全世界各地很多华人一代又一代可悲的迷失。  


回顾我的人生轨迹,起码非常平庸,尤其是与平常交往的那些伟大的学者相比。但幸好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也不会拿孩子来做自已失败的出气筒,或者指望她能为我争一口气。我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临睡前带着她读些美丽的文字,引导她领略宇宙间的变幻无穷,试着引导她以怜悯之心去旁观这波澜壮阔但有时又惨烈无比的人生。  

 

有时,女儿也会跟我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这当然当不得真,肯定有无数比我更好也更优秀的父母。但起码,这要远胜过我强迫她成功所带来的怨恨;至少在这个几乎人人都渴望成功的国际大都会中更是如此。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