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留学规划 /  正文

关注留学说微信公众号

留学在外,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理压力

原文作者  黄潇潇   |   发布时间  2017-12-20   | 浏览次数  930

分享到:

中国留学生在西方人的眼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沉默的群体”。我们不怎么合群,喜欢和“自己人”(中国留学生)待在一起,不愿意表达自己。  


 

现实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糟糕,国产文化中的“害羞”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变得焦虑,挣揣,甚至抑郁。而在近期,美国媒体的报道,让公众开始了解这群面临巨大压力的孩子。  


 

早在2013年,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有45%的中国留学生表示自己出现了抑郁的情况,有29%的中国留学生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  


 

这个数字并不寻常,因为美国大学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平均值只有13%。  


 

在一个全新的,也是陌生的环境中,内向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却缺少排遣的方式和正确的引导。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留学生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家长朋友。关键时刻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在国外遇到困难,不愿意表达的时候,第一时间体察他们,帮助他们纾解压力。  


 

留学在外,如何表达自己的心理压力  

 

那么首先,就需要了解孩子们在国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文化和语言上的障碍  

在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众多压力中,文化和语言上的挑战是最常见也是最大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比如交朋友上,学术上的压力更为明显。  


 

美国大学的学习强度是非常高的,想要不挂科,获得优秀的成绩,留学生们必须克服上课听不懂,论文写不好,讨论插不上嘴的难关,而想要做到这些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以及心态上的调整。  


 

除此以外,此前一直接受的“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在强调过程分析和批判思维的美国教育中只能挣扎。  


 

考试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判优秀的标准,老师的印象分,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以及期末的演讲,对于原本就不擅长这些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全是挑战。  


 

因此,当费尽心血记录下来的大量笔记形不成论文提纲,或历史考试是某种假设而不是他们背下的大量内容,在国内越自信,出国后受挫感越强。  


 

与顾问建立信任很难  

在一项调查中,留学生表示担心语言问题阻碍自己与顾问的交流,甚至让顾问怀疑自己的智商。很多人在沟通之后琢磨自己沟通时犯下的错误,比如说话时结结巴巴或者给顾问写邮件时用词不当。  


 

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再小不过,但对于在国内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他们来说,信心可能会遭到很大的打击。这种不安,使他们难以承受,甚至想象失败。  


 

支付高额学费带来的负重感  

高昂的学费是美国大学的一大特点。每年5—6万美元的学费都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当这股压力袭来的时候,留学生们只有拼命的学习。  


 

而一旦自己的学术表现不佳时,强烈的怀疑自己的感受就会让自己倍感压抑。而近年来留学生回国的平均薪资也没有办法让他们高兴起来。  


 

缺少心理辅导  

在国内的大学,心理辅导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所以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很少关注学校的心理辅导业务。  


 

除此以外,高校的心理咨询都存在一些问题,时间短,排队时间长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留学生有普遍的对于语言障碍的顾虑不愿意表达自己。  


 

面临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仅需要留学生自己的努力,社会,家庭的努力也必不可少。  


 

留学之路本身就是一场挑战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运动健身转移注意力;学术上可以寻求老师,学霸们的帮助或者适当的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等等;  


 

而美国媒体也在呼吁美国政府积极地关注中国留学生的现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怀。  


 

父母要学会倾听理解孩子,特别是当孩子身处国外的陌生环境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把父母当做依靠,而这个依靠一定不能倒。今年,一名就读于澳洲的留学生在网上发帖称想要自杀,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父母的不理解。  


 

文章摘录自微信公众号“留学说”,获取更多的签证入境,行业观点,海外生活以及考试面试等方面的资讯,都可以关注我们哦!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