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留学规划 /  正文

关注留学说微信公众号

是什么让留学群体,越出国反而越爱国?

原文作者  Jessica Lam   |   发布时间  2015-12-11   | 浏览次数  1526

分享到:

也许大家都听过或者看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叫《含泪活着》,别名也叫《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1999年发行的纪录片,记录下了当时去日留学的学子在日本艰苦求学奋斗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含着泪沉默良久,说道:“真的是这样,只有出了国,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出了国,真的会给留学的学子的世界观带来根本上的改变吗?就对国家的观念上,也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12月7日,美国的《外交政策》网站上给出了一篇相关的报道。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过去十年有着大批的中国学生涌入了美国的大学,但是两国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那么对于在当今的美国就读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美国如此引以为傲的信息、集会以及宗教自由是否让学生们见识了新的想法以及思维模式?  


又或者,中国学生或许过于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封闭的群体,维持他们旧有的习惯和世界观,直到他们准备好回国?  


uscstudents-small1_看图王.jpg    

但是调查出来的结果却驳斥了这些说法。  


超过60%的在美国学习的受访者对美国的看法变得更加积极,23%的受访者的看法变得消极,其他受访者表示看法未发生改变。乍看之下,这个数据可能意味着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事实上,数名发表评论的人经历了显著的个人转变;有人“在基督教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信仰”,而有人形容自己在海外求学之后“变得更有志向且更加独立”。很多人写道,比起在国内求学,自己可能变得更具创造性,且思想更加开明。更加开放的(因此也更加可信)的媒体是有助益的;正如有人所写道的那样,“互联网的开放性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对中国政府有了更实际的认识”。这便是对美国有了更加积极地看法。  


但对大部分受访者而言,对美国更加尊重的同时并不会有损中国的形象。对55%的受访者而言,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反而有所改善;仅有22%的受访者认为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消极。  


调查提到,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当学生们看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并非一切都如他们所想象的那般闪耀”时,对美国“过于浪漫的看法”以及对中国身份的“自我厌弃”感就会颠倒,了解到了美国的街道并不全是黄金铺成的,也从而变得更加尊重治理中国的艰辛。  


graduation_看图王.jpg    

出国之后更加理智  


眼下选择出国的群体,就动机而言,一小部分是主动选择为去体验更高水准教育资源,但是绝大部分的人群可以说是被动的,被迫地去接受国外教育的,因为对于国内,一些社会不公,政府人员的腐败和极端案例使得我们对于政府和国家怨恨不小,尤其是新媒体出现后,各类被人为放大和凸显的冲击眼球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一度让人对这个国家产生绝望。那为什么网络上的“愤青”这么多,因为满腔的怨恨只要发泄出来,不用考虑后果,不用理性思考和反省门槛之低,使得这个极易煽动他人意志的团体越来越庞大,他们对任何维护国家的言论都嗤之以鼻。但是出了国,有助于提升理性让人能够冷静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这个国家,所以变得爱国,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的事情。  


国外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走出国门,曾经在夜里幻想过无数遍的地方终于脱下了它遮掩的面纱,摆在学子面前的也许是不那么让人满意的景象。破去的是幻想,看到的是现实。在国内,国外的生活,建设,制度都被过度美化,使得漂洋过海去留学的学生出了国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就澳洲而言,落后的建筑和公共设施,效率低到令人发指的政府,昂贵的服务费用,老生常谈的治安问题,再加上隐约可见若有若无的种族歧视等等,这些都让国外的美好景象在留学生心中打了折扣。  


留学生自会在心里作出比较,哪些方面自己国家不足,哪些方面还是自己国家更好,得益于出国后更加自由的获取资讯的渠道,更加清醒的认知,留学生人人心中都有了一杆秤,深知许多国内暂时那些是落后的,也深知其改革重建之艰辛。越出国,越爱国。  


站得高了,就看到了未来  


如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民众因为享受到了西方阵营把持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垄断世界资源,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所带来的福利,长期处于“不劳而获”的状况,渐渐的出现了许多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寄生虫。在澳大利亚青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竞争意识薄弱,奋斗状态全无,酒、性和毒品就是他们的信仰。这种安逸的环境下,培养不出太多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群,而那些没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们,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相较之下,现在的这个中国,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大家都要去努力的求生存、求生活,使得每一个人的神经都如扭紧了的发条,随时可以迸发出无尽的潜力。是的,这种状态会让人觉得很累,会逼着人去拼搏、去成长,可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中国的下一代……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将这两个人群进行对比,如果你还以为西方国家能够长久的居于霸权、领先和优势的地位,那我也只能尊重你的固执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等道理,在国家层面,恐怕也是成立的。  


除了下一代的差别外,以澳大利亚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政客、民众,有很多仍处于一种虚弱的骄傲的状态,他们高昂着头颅俯瞰着世界,将自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救世主,他们习惯了以自己的思维、价值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不愿意去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尤其是来自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等,造成了他们在思维上的僵化-这与百年前的晚清非常的类似。  


如果说百年前的“开眼看世界”让中国逐步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窘境,那么,这些西方国家,恐怕正在“固步自封”的道路上渐入佳境。  


相反,中国因为自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遭受着国内外严厉的批评,所以一直保持着一颗虚心向全世界学习的心,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保持着强劲的前进和发展势头。两种趋势,两种“未来”。可以预见,当西方国家无力继续掠夺如此多的世界资源时,它们的国内也将逐步陷入混乱--瑞典南部的骚乱、法国的动荡、英国的飘摇……数不胜数的例子,它们只是开始。面对这样的“大势”,我们为何要看衰中国,看好外国?  


 

留学说  


每个家都有各自难念的经,庞大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媒体总是报道国外美好的一面,而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却需要你自己去挖掘,去发现。无论是最发达的美国也好,或者世外桃源远离纷争的瑞士也好,它们都和中国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不满。这不也该是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吗?出了国,你才会看到那些被网络媒体美化过的国家的真实面目。


而在多方比较之下,着眼未来,我们会对中国的包容度渐渐提升。坦白地讲,中国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不是么?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