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人物专访 /  正文

关注留学说微信公众号

女儿到英国留学,我成为了“留守妈妈” | 家长说留学

原文作者  Jane   |   发布时间  2016-02-23   | 浏览次数  1899

分享到:

那年,女儿高三在读。有一天,她突然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曾经希望我去国外读大学,现在还可以去吗?”是的,我在孩子高一的时候确实给她做过学业规划。希望她在高中阶段通过托福及SAT考试,争取进入TOP100的美国大学。但女儿进入杭高后,很快失去了以往的骄傲,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经常不无羡慕的跟我说,某同学智商超高,某同学过目不忘,某同学考试牛人。看她的考试成绩,确实从未拔过头筹,进入了二三流的行列。对于出国那码事便也从未主动跟我提起。虽然心里暗暗焦急。但也知道不能逼她。女儿比较随性,不是特别有竞争意识的人。只好安慰自己,只要女儿是快乐的,怎么样都好。所以女儿突然跟我提出国的事,颇觉意外。


但马上发现女儿是认真的。但她想去的不是美国是英国。去英国相对简单,考个雅思就可以了。但我不高兴了。因为这是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她这个时候突然提出出国,太有想躲避高考的嫌疑了。我说可以啊。


一、出国的所有准备工作你自己搞定;  


二、不需反悔,没有退路;  


三、争取春季入学,节约时间成本。女儿都答应下来了。  


看到她不惧困难的样子,知道她决心已定了。

  

所以,最后还是帮女儿一起落实了去英国留学的各项事务。经过一些小波折后,2010年的1月13日,不到18周岁的女儿拖着两大箱行李登上了浦东开往伦敦的飞机,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 

 

QQ截图20160223150214_副本.png

   

送女儿走后。生活的重心突然失衡了。平时的关注扯成一份长长的牵挂,每天抱着电脑等待来自英国的消息。女儿在英国必须先完成预科的学习,才能在秋季进入大学本科。虽然不舍,走的时候也是放出了狠话。如果申请不到英国排名前50的学校,那就乖乖地回来参加高考。想来女儿在那里的生活应该是比较辛苦的。全然失去了妈妈的照顾,完全要靠自己打理一切。开始后悔,没有教会女儿烧饭做菜的本领。没有教会女儿购买物品、自主理财的能力,(女儿在离开我前不喜欢去超市、不喜欢逛商场。穿衣服只喜欢中性色彩。给她买一件宽宽大大的打折男式T恤就非常满足)。这样一个傻不愣登的孩子,突然给她扔到那么远,她真的行吗?  


女儿在英国的表现告诉我:她可以的。事实上,做父母的常常会低估自己孩子的适应能力。女儿离开妈妈后,就迅速地长大了。我们开始像朋友似地交谈。  


总想着要跟女儿见面——通过视频,观察她的一瞥一笑、观察她的发型、服饰。先生说我如同两地相思般地又在恋爱了。有时候美美地欣赏一会儿,百无聊赖地忍不住就八卦起来。“孩子,跳一段肚皮舞吧。”女儿很幽怨地看着视频:“妈妈,我索性跳脱衣舞吧。”先生就很抓狂地把我拖开。“你放在洗衣篮里的衣服好去洗洗了。”——可是孩子离我那么远,我够不着啊。


孩子小时候,别人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小袋鼠。带她出去,她总是很不争气地挂在我身上,别人怎么骗也骗不开身。我们俩真的就是袋鼠版母女。女儿从小到大从未离开过我。如今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地翻了出去。事实上,妈妈如此地舍不得,女儿却早就在蓄势振翅一飞了。我的同事见了我女儿说,“啊,你们孩子看上去很文艺,很静水深流的样子,但内心深处有很蓬勃的力量。”我同事也许是对的。孩子大了,就应该让她去选择自己的空间。做父母的就是当好奠基石,让孩子尽可能稳妥地站在你的肩膀上起飞。好吧,孩子,自由地飞吧。  


孩子的预科班里只有16个人。真正的小班化教学。但郁闷的是中国人(包括港台)就占了9个。现在英国读预科的国际生里,中国人绝对占多数。有些院校据说整个班都是中国人的也有。这样孩子出了国门,她的圈子仍然是中国同学。日常用语仍然是国语。这样对孩子口语水平的提高是个很大的障碍。所以拼命地鼓励孩子,要多跟外国人打交道,多说英语。但在这一点上我感到完全失败。因为孩子告诉我,跟外国同学是很难交朋友的。因为太不同了,比如表达,比如认知。按孩子的话说是完全不搭。所以她仍然选择跟中国同学混在一起。这是她走之前我就特别担心的。但这个担心还是变成了事实。  


空间距离的拉长,却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懂得去关心妈妈了。以前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是要妈妈来帮她解决。而妈妈也总是屁颠屁颠地紧赶着去帮忙,边做边感觉良好地自吹自擂:“嘿嘿,妈妈是万能的。”所以在孩子的眼里,妈妈似乎是强大的,是不会有问题的。在孩子的字典里,还没有关心照顾妈妈的字眼。而孩子到了英国以后,突然发现,孩子会来管我了,跟她聊得晚一点,她就说:“妈妈,太晚了,你快去睡吧,明天还要上班。”或者“妈妈,你要多注意休息,多出去玩玩”。我的生日,她第一时间发来短信,寄来贺卡。所有这些,让我的心里都无比温暖。这说明孩子真的长大了,她不再用孩童的目光来仰视妈妈了。她已经能用成人般的心思来洞察妈妈内心的脆弱了。她不仅开始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妈妈,而且,也慢慢地成长独立起来了。她到英国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件糟糕的事,她在用电脑时,不小心把一杯水都倒在了键盘上。结果电脑彻底瘫痪,无法使用了。以孩子的一贯思维,第一时间肯定是给妈妈电话。但那天妈妈外出,手机又正好没电了。一直到很晚,孩子才联系上我,她告诉了整件事,并且说,刚才一直打电话找不到你,我都哭了。我一边倾听,让孩子排遣懊丧的情绪,一边很无奈地告诉女儿。“孩子,妈妈鞭长莫及,什么也帮不了你,只能你自己想办法了。”这件事以后,就发现孩子思维方式慢慢发生了改变,遇到事,懂得自己去面对,自己去解决了。从此,万能的妈妈不再万能了。


我的一个朋友很反对我同意女儿出国,她说:“儿子倒也罢了,女孩子啊,这么小就让她出去,现在这世道多复杂啊,总是不放心的”。她的担心确实不无道理,在国外留学的孩子,个个都远离了父母家庭的管束,又都处在青春期,荷尔蒙特别旺盛的年龄。谁也不能担保会出现怎样的状况。我朋友的意思就是男孩子还好一点,女孩子总难免要多承担一点后果。如果不小心,身体上还会受到伤害。其实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考虑,只是不必对此讳莫如深。


事实上千万别低估当今网络、视频、媒体的强大。现在的一代跟我们那时相比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成熟很多。女儿出国前陪她去商场采购,正巧碰上女儿的同学,她也是要出国的,那同学一把拉住女儿就问,哎哎,你安安买了没有,我告诉你,……的牌子很好的。哇,真不能小觑这些90后,那么坦然地在公共场合讨论这个问题。  


女儿倒比较羞赧,偷偷看我一眼笑着没有回应。等她同学走后,我忍了一会没忍住,装作玩笑般地说,“好吧,我们也去买吧。”女儿拍了我一下说:“好呀,你偷听。”  


我叫屈:“喂喂,我是被偷听,好不好?”这个问题迟早是要跟孩子交换意见的,何不现在?我问女儿,你怎么想?  


她马上说:“我同学妈妈超开放的,她早就给孩子买好这个了。”“嗯嗯”我想听女儿讲下去。女儿犹豫了一下,还是接着说了:“妈妈,你放心好了,我会懂得保护自己的。”那天我和女儿在肯德基坐了很久,聊关于sex的问题。我们达成的共识就是进入大学本科后,可以去面对这些问题,当然安全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件事讨论以后,我如释重负,感觉女儿应该还是会把握的。后来因为忙的事太多,那个东东终究还是没有去买。  


后来女儿果然遇到了一件事。一次,女儿在QQ上告诉我, 有人向她表白了。我马上很八卦地发了一张拍手的图片。但女儿马上回了一张囧的图片,“哦哦,你不喜欢。”

  

“不是,妈妈,是个女的。”我被雷倒。

  

哦哦,这女孩的性取向。我马上问:“你还正常吧。”


“放心。正常”   


“你要处理好这个。”  


 “是的,我知道。”  


看到关于留学与高考的讨论,我也颇有感触。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可怕的大学》,里面列举了目前国内大学的种种弊端,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另一句更加尖锐: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是的,这真是我想让孩子去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因。


看到有人说某些学校升学率不够高,又有说他们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就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行了。其实不然,现在的现象是家长、社会和学校合力把孩子打造成考分工具,放到通往大学的输送带上,而孩子就成为大学流水线上的产品。最后,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会考试,对自己的未来仍然一片渺茫。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学生)的幸福指数实在没我们那时候高。我们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品,但我们很快乐。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所以我们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我们很自由。没有太多的攀比,所以我们很平和。没有太多的诱惑,所以我们很单纯。  


我的孩子还是比较幸运的,至少她在选择出国留学的时候,她有了实现的可能。但她也明白,我们不是特别有钱的家庭。现在在国外留学的孩子确实有很多是富二代。所以我一直跟孩子说,你的学费是你提前拿到的无息贷款,你记得是要还的。事实上,现在看来孩子还是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的。她现在已经顺利拿到了本科入学的offer。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