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说 /  留学规划 /  正文

关注留学说微信公众号

民国时代的留学热,从那些名人说起

原文作者  叶蔚然   |   发布时间  2017-10-20   | 浏览次数  1256

分享到:

清末民初时,留学已成为社会热潮。中国人向来重视后辈的前途,除了名门望族的父辈会为儿女一掷千金,有些普通家庭的父兄为了满足子弟的留学梦,不惜倾家荡产,借债让子弟走出国门。


 

与其说是一部留学史,不如说是清末民国的政治史,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打拼史。


 

陈寅恪:哥廷根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陈寅恪出生于书香门第,13岁时便以自费生的身份奔赴日本求学。在之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著名学府留学。第二次留学德国时,陈寅恪得到公费资助,然而时局动荡,资助时有时无,难以保障。正值他的家境日益衰弱,难以为继,他只得在生活上节衣缩食。


 

经济来源的断绝,并没有让陈寅恪放弃学习。他每天赶早买少最便宜的面包,在图书馆度过一整天,常常没有正式进餐。他可以不吃饭,不能不看书,曾花重金采购图书,主张书要大购、多购、全购。在留学德国期间,他写下了60几本笔记。


 

民国时代的留学热,从那些名人说起  


 

胡适:手账达人

1910年,胡适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在美留学时,胡适爱写日记,除了将生活中打牌、戒烟、游玩悉数记录之外,还会写下自己的文学主张和思想演变,甚至还会做剪报,将喜欢的相关文字材料剪下来贴在日记上。  


 
 

曾有出版社出版过一套《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收录了胡适自打20岁到美国,在7年求学时光里写下的日记手稿,多达17卷。若胡适生活在现代,肯定会每天都在朋友圈刷屏,怒刷存在感。  


 
 

日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胡适。他不再是书本里高高在上的大师,也有过一段拖延症严重、贪玩收不住的“废柴”时光。不过,后来他与友人“相约不复打牌”,从此将牌瘾戒掉,一改堕落的生活作风。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胡适都在认真读书,刻苦钻研。


 

巴金:日夜热望于社会改革的情绪

1920年代,绝大部分留学生是自费出国,汲汲出洋的年轻人基本在20岁上下,多数尚未持家,人生经验不足,冲动行事。他们在见识到他人留学回来时的风光后,不顾一切要求家人出资以求出国。


 

23岁的巴金便属其中不懂事理的小青年,他为了摆脱传统大家庭,在朋友的游说下,决定开口跟哥哥坦露心声。尽管巴金出生时,正是家族最兴盛之时,但等他成年之后,已走下坡路,甚至入不敷出。为生计所累的当家大哥最先拒绝,希望巴金毕业后能为尽早工作。但巴金“日夜热望于社会改革的情绪”,令他难以被劝服。最后,大哥终于汇钱,巴金也如愿以偿去到法国。


 

林徽因:恋爱不耽误学习

1920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被父亲带到欧洲去见见世面,相较于其他人而言,林徽因是幸运的,她不必为生计犯愁,只需要好好享受国外的氛围和文化熏陶。她受在女房东的影响下,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又被西方古典的辉煌壮丽所激励,决心攻读建筑学。


 

因为建筑,拉近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距离,有着共同爱好和共同志向的两人一拍即合,于192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男学霸和女学霸的结合除了会擦出爱的火花,也在事业上有着相同的追求。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修成正果,正式结为夫妻。


 

民国时期的留学精英大多选择回国,愿意在乱世中博弈,谋求国家和自己的出路。


 


文章摘录自微信公众号“留学说”,获取更多签证入境,行业观点,海外生活以及考试面试等方面的资讯,都可以关注我们哦!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留学说无关。留学说对文中事实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分享到:


文章评论


文章推荐